1、藏历新年
藏历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西藏的新年是藏历正月初一,人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准备年货了。风干与新鲜的牛羊肉、酥油、人参果、青稞酒等是过年必需准备的饮食,同时还要准备供品、经幡等祭祀祈福用。从十二月中旬开始,还要准备花样众多、香酥可口的各种藏式糕点等食品。
2、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民族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3、那曲的赛马节
那曲赛马节,同世界众多游牧民族一样,藏族和马情深意长。传说中马是天上的神鸟与地上的猴子(一说为湖中大鱼)结合而生。纵马扬鞭之时,确有御风飞行之妙。藏族大学者萨迦班智达也说:装扮座骑岂不美于主人。
在藏北,牧人们深知拥有一匹好马的具体意味,和人一样,马需要荣耀。所以,赛马节也可以说成是马的节日。
4、望果节
望果节,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望”是指庄稼,藏语叫“望卡”或“兴卡”,“果”是转圈的意思,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民俗,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后广泛分布在西藏的农区及林区,如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阿里等地。
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时举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俗,同时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民俗艺术文化。
5、萨嘎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藏语称:萨噶达瓦节。南传佛教国家的信众又称:卫塞节,意为月圆日。
萨嘎达瓦节,林廓转经最为壮观。从萨嘎达瓦的第一天开始,林廓路上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到藏历十五这天,转经达到高峰,从凌晨2点直到晚上,人流如潮,川流不息。 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念佛。
6.仙女节
仙女节是西藏传统节日,藏语称“白来日追”(意为吉祥天母游环节)。这一天可以称的上拉萨女性最盛大的节日。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清晨,从早上5点开始,来自各地的成千上万的藏族信教群众手捧哈达、青稞酒,向安置在大昭寺外院天井中的护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和松赞干布像敬奉朝拜,喜庆迎接一年一度的“仙女节”。
7.沐浴节
浴节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这七天中,从孩童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皆是如此。
据说,这七天的河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这七天也成为沐浴的最佳时机。
8.祭山节
庙顶藏族认为,山神具有生死繁盛的职能。取悦于他,不仅能保障物质生产的丰收,而且还可以保证家庭人丁兴旺。祭山节是四川庙顶藏族最重大的祭祀活动,又是此地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9.祭龙节
龙专指布达拉宫北面龙王潭中的龙王。据说很早以前,拉萨是一个很大的湖泊。那时,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有一个属虎的小孩被扔到湖中央祭龙。有一年,高僧勒巴罗珠身边一个名叫布穷顿珠的属虎小弟子被果卡国王投入湖中当了祭品,过了很长时间,布穷顿珠突然来到果卡国王面前,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他,国王以为布穷顿珠是神,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禁止把属虎的孩子扔进湖中作龙王的祭品,而改用上等食物作为供品拥进湖中。
10.措曲节
藏传佛教节日。藏历二月十五日,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聚集在拉萨举行半月法会,藏语为“措曲”,也叫传小昭。
11.措却节
措却节又叫“会供节”,盛行于西藏拉萨地区的藏传佛教节日,藏历二月十八日至三十日举行,为期12天。相传1649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王桑结嘉措为五世达赖设会供七天,聚齐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为首的各寺僧众,供佛念经,为实现五世达赖喇嘛生前的愿望进行祈祷
另外各地区还有富有各地特色的各种节日,林芝的桃花节,山南的雅砻文化节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