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这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藏传佛教认为,表达对佛陀、佛法的净信和崇敬,身(行动)、语(语言)、意(意念)三种方式不可或缺。磕长头是体现"身敬"(通过具体行动表达虔诚之心)的一种途径。实际上,那些极这虔诚的朝圣者,在五体投地(身敬)的同时,口中在不断诵佛(语敬)、心中则一直念着佛(意敬),三者得到有机结合。

1.jpg

      磕长头有长途、短途、就地之别-不惮千百里之遥,不辞数月甚至经年之艰辛,匍匐于泥沙冰雪之上,风餐露宿,朝行夕止,执著地向拉萨推进,如公路沿线所见者,属于长途;围绕寺庙、神山、圣湖、圣迹,短则几个时辰、长至十天半月,如在各处环形转经道所见者,属于短途。无论长途短途,皆为“等身长头”:每伏身一次,便顺手作一记号,起身后前行至记号处,如此周而复始;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所止之处启程,日复一日,锲而不舍,执著向前。另有一种支持每日就地磕长头的方式,或在自家佛龛之前,或在附近寺庙大殿门前,恒心不渝,常年不辍,久而久之,磐石、地板被磨得光可鉴人,甚至形成沟槽(大昭寺前即有明证)。笃信之诚,坚石可穿,令人感叹。

磕长头的信徒一丝不苟,绝不想用偷懒的办法不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四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

      磕长头的来源。磕长头当与藏传佛教有关,更与汉族的磕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繁缛的一种基本礼节。《周礼·春官·大祝》中记载了九种拜礼:“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说明了远在周代这种礼节已成熟而被广泛推广。“神腰及股而势成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着地为拜。”跪从字面上讲是足之势成危状,对于被行礼之人,行礼者处于人身不安全之状,首先以态证明自己对被行礼之人无伤害而无需防范;拜,则从其意而观之,是说明行礼者对被行礼者表示谦恭,口服心服,甘于受制于人,俯者低视,双手下垂及地,臣服于君之状不言而喻。只有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才宣布取消君臣之间膜拜之礼。

     磕长头,应当是“稽首,服之甚也”之沿续,在佛教的威召下,信徒们为表明其信仰之虔诚度,而将跪拜礼更加繁缛化,加上全身俯地,益示之臣服。慢慢地,这种仪式不但在宗教领域被推广,而且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并加以采用。